Sherry

一切都会过去的。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风色迷离:

作者:美-斯蒂芬·金

超爱金的恐怖小说(虽然是肖生克的救赎入的坑~

回忆录(略)

关于魔女嘉莉的创作,让金领悟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作家对角色的最初认识可能和读者一样是错误的。紧接着又认识到,仅仅因为创作困难,不论感情上的原因也罢,想象力缺乏也罢,就中途放弃一部作品,这样的做法不可取。有时候就得硬着头皮上,哪怕有时候做事力不从心,仿佛坐姿铲屎,使不上劲,但其实干出来的活还不错。魔女嘉莉最后卖了四十万美元,五五分到手二十万——知道这一喜讯却没人在旁分享的金都要爆炸了XD

工具箱:词汇、语法、形式和风格、语言组织结构

写作是对思维的精炼。

在小说创作中,段落结构并没有这么清晰——段落构成小说的节奏,而非实际旋律。你读的小说越多,就越会发现段落是自动形成的。你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写作的时候,最好不必过多考虑段落何时起何时结;诀窍就是顺其自然。如果过后你不喜欢,再改即可。修改为的就是这个。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有两件事你必须首先得做到:多读,多写。(金表示看书很慢,每年七八十本,多半是小说,但读书不是为了学习写作,纯粹因为喜欢,但不知不觉中还是在学习~)

通过阅读烂文,你能清楚学会不该怎么写;而好的作品能教给学习写作的人以风格、优雅叙事、情节发展、丰满可信的人物创作,还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个好故事再加上好文笔,看得人血脉喷张,仿佛被击倒在地,这是任何一个作家经受锻炼的必由之路。除非你曾被好作品震倒,否则你绝不可能希望让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力量,将读者震住。

阅读在一个作家的生活里就是他的创作核心。如果你没时间读书,那你就没时间写作。阅读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写作变得容易上手,持续的阅读会将你带入这样一种状态,你可以很迫切很轻松地写作。(基本都是没书可看开始自己YY)同样阅读也能持续教你知道:前人都做过些什么,还有什么没做,哪些是陈腔滥调,什么才令人耳目一新,怎么写是言之有物,或者死气沉沉。你读的越多,下笔或敲键盘的时候才不会显得像个傻瓜。

金的作息表:上午写作,下午小睡一会处理信件,晚上阅读,陪伴家人……

一旦我开始写某本书,除非万不得已,我不加停顿,也不会放慢速度。如果我不是每天都写,人物在我脑子里就开始走样,叙述故事的刀锋开始生锈,我就开始对故事情节和进展失去控制。最糟糕的是,创作新东西的兴奋感会逐渐消退。(开新坑的结果就是老坑被一再搁置,慢慢就不想写了= =)

在我看来,短篇也罢,长篇也罢,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至Z点结束;描写,为读者描绘出现场感觉;还有对话,通过具体语言赋予人物生命。(我喜欢这么简单粗暴的教程~)

关于情节构思,金表示,没有情节的位置!

我不信任情节构思有两个理由:首先,因为真实的生活多半是不经构思的,哪怕算上我们所有的合理预警和精心计划依然如此;其次,因为我相信情节构思和真正创作的自发性是互不相容的。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作家的职责就是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所在!(+10086,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写文除了开头结尾,基本全是角色自己选的路。。想拧都拧不回来)

我更多地依靠直觉,我能够这么做是因为我的书多半是基于某种情势而非故事。我想要将一群人放到某种困境,然后观察他们如何竭尽全力脱身(放置play)我的工作并非帮助他们脱身,或是操控他们的命运,把他们从困境中弄出来——而是观看发生的事情,然后写下来。(……我也是这么冷漠地看着主人公一路作死停不下来Orz就算舍不得喜欢的角色死掉也不能强行扭转结局,因为按照对方的个性,就只会沿着那条轨迹走下去……所谓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不过正篇不能这么写不代表番外和小剧场不能这么写啊~改变世界线什么的最棒啦~)

人物开始总是平板、毫无个性——随后出现。一旦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固定下来,我就开始叙事。对于结局我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我从来不曾命令任何一群人物必须按照我的旨意行事。相反,我希望他们照自己的意思做。有的时候结局跟我想象的一样。但大多数时候,结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对于一个悬疑作家来说,这可是件大好事。毕竟我不但是小说的作者,还是它的第一个读者。如果连我都无法准确猜出这倒霉东西会变成什么样,哪怕我对即将发生的内容心有所知也没用……再说了,何必担心结局呢?何必控制欲那么强?或迟或早每个故事都会走到结局,管它结在哪里。(最初就是自己想看完结局才开的坑,因为脑补和写出来的细节还是有出入的~哪怕是把手稿输入电脑,最终产物也会超出我的预想,所以大纲什么的基本只在卡文的时候弄一份出来理清思路,一旦进入状态就会瞬间毙掉全部大纲= =)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得到过多的信息,很多事情我们还是不知道的为好。(官逼同死→_→看B站多了,整个人都逗比了,最近还有被鬼畜区洗脑的节奏)

金又举了个例子(米泽丽,作家被神经病女粉丝绑架写书的那本),最初是一个模糊的梦,开写的时候脑子里明确固定的只有一个大概的场景——残疾作家,神经病粉丝。(经常被一个场景触动了就想开坑的我果然不是一个人!)

具体的故事当时并不存在,但我并非一定要知道了故事才开始工作。我已经知道了化石的位置,我知道剩下的就是耐心的挖掘工作。我认为,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我,同样也可能适用于你。如果你受制于(或被这些东西吓倒)提纲和写满“人物要点”的笔记本这些烦人教条,这种方法会令你得到解脱。至少能够让你的大脑从情节发展转到些更有趣的东西上。(嗷~感谢大师指导~)

故事的所有细节和情节都不是来自精心的设计;都是出于自然,从开始的情境之中自然发生,每个情节都是被挖掘出来的化石局部。(对于一个写手来说,把故事写出来的过程最过瘾了~比任何游戏都有趣~)

金还表示,自己精心设计过的书都不是特别出色→_→只要情境足够强,就会让情节设计完全失去意义。(但我必须要承认,有些书即使文笔白烂,人物也都套路化,情节抓人的话还是会一口气看下去的~就像被人鄙视画面不够精致的像素游戏,只要剧情给力,我就能玩得很开心~)

描述可以使读者亲身参与到故事中来。好的描述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以你需要大量阅读大量写作。问题不单单在于如何描述,还在于描述多少合适。阅读会帮你回答多少的问题,而只有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你才能学会如何描绘场景。这种技巧只能在实践中学习。(no BB,just do it!)

描绘不足会使读者感到迷惑,仿佛近视看不清事物。而过度描述则会将读者淹没在细节和意象中。窍门就是找到一个适中的度。同样重要的还有要分清主次,哪些值得多费笔墨,哪些不必,毕竟你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讲故事。

我不是很喜欢那种事无巨细描述人物外形特征及穿着打扮的写作风格(握爪)我不记得自己小说曾经多次遇到非要把人物长相描述清楚的情况——我更愿意让读者来想象那些面容、身形以及衣着。(脑补万岁)描述始于作家的想象,但最终却要落脚于读者的想象中。(所以非常在意评论,那样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少传递到读者那里了。。)

我认为,与其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还不如突出现场感和特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我看来,好的描写通常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就足以代表其他一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细节都是首先浮上心头的意象。(第一印象么~)

同样很重要的是得记住,场景不是最重要的——故事才是,故事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你我都犯不着在细节的枝杈间徘徊徜徉,仅仅因为这么做很容易。……我绝不能因为这段写得好就把它留下来。

好描写的关键始于所见清晰,终于落笔明晰,意象清新,词汇简单。这方面我首先得益于阅读钱德勒、哈米特以及洛斯·麦克唐纳;通过阅读T·S·艾略特,还有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更是大大加深了我对于紧凑描述文字的尊敬。(马克一下)

写好对话的关键,在于坦诚→_→如果你坦白将人物口中的话语写出来,你会发现自己被相当多的批评所包围;但要想让你的对话传达出现实感,让读者产生共鸣,你就必须得实话实说。(嗯,应该是针对现实题材小说吧,要用接地气的话……)

对我来说,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物会发生什么完全取决于我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有何发现——换句话说是他们怎么变化。有时候他们变化比较小。如果人物发展变化很大,他们就会开始影响故事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被故事牵着鼻子走。(我坦白,当某个角色试图挑战我的权威并导致剧情走向不可名状的未来的时候,我就会找机会干掉那个角色→_→不作死就不会死)

你所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你的一部分。当你自问,某个特定的角色到了某个具体场景会怎么做,你的决策一定是基于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如果是反面人物,就取与自己选择相反的做法)。然后在这些不同形式的自我表现之上,根据你观察他人所得的,添加或可爱或讨嫌的人物特征。还有第三种美妙的因素:青天白日,自由想象。

(写作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至少,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那个不断作死的家伙是自己童年的缩影Orz,还有我喜欢的大叔型角色……原来是我小时候崇拜的两个舅舅的综合体。。至于我爹,早就跌落神坛了,虽然某个角色形象一直让我想起自己幼时仰望老爹高大形象的记忆= =)

我们已经谈过讲好故事的几个基本要素,可以归结到同样的核心思想,即:实践是无价之宝,而坦诚必不可少。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塑造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就是要看得清听得真,然后用同样的清晰和真切把你所听所见记录下来(无须动用不必要的累赘副词)还有许多敲钟吹哨的杂音——拟声词、渐进式重复、意识流、内心对话、动词时态转换,还有背景故事这样的棘手问题、主题、节奏,以及十几个别的问题,在写作课程和标准写作教材中,通通都有专门论述,经常还是长篇大论。

我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做法很简单。把一切,事无巨细都摆到明处,只要对你的写作质量有提高,又不妨碍你故事的,都该为我所用。写作时完全不必墨守成规保守教条,同样,你也不需要非要实验性、非线性文体写作,传统与现代都可以为你所用。但无论怎么写,你总要给自己的文章做个评判,能否见人。你不可能取悦所有读者,但你应该试着至少在有些时候取悦部分读者。

写末日逼近的时候,金因为角色太多发展路线都写完面临卡文危机,然后他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让两个次要角色将一枚炸弹放进了一个主要角色的壁橱里。

我把书中半数主要人物炸成碎片,以此解救了这部小说。

(GJ!我偶尔也会这么干,好不容易把角色分到不同地方让他们各行其是,结果这群家伙又聚到了一起,然后,我就开始考虑干掉几个算了)

我不相信一个作家,即使是写了四十几本书的人,会有太多创作主题。我兴趣很广,但只有几个兴趣点足够深,可以支撑小说主题。我的核心兴趣点包括:
科技发展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要重新关上是多么难——可能根本关不上!《末日逼近》《林中异形》《纵火者》;
对上帝的质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事发生!《末日逼近》《绝望》《绿里奇迹》;
现实与幻想中间的微妙界限:《黑暗的另一半》《尸骨袋》《三人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暴力有时对本质上的好人也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闪灵》《黑暗的另一半》。
我还曾经反复地描写孩童与成人之间的本质不同,以及人类想象力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无疑你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你关心的话题,与我的那些话题一样,也都来自你作为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历险。

我要用一句警示语为这篇小布道文做结——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几乎注定写不出好小说。好小说总是由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几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题,然后发展出故事。但是,当你的基本故事写出来之后,你就需要想想它意味着什么了,然后用想出来的结论去充实你的第二稿第三稿。若不这么做,就等于是剥夺了你作品(最终也是读者)的远见与深意,而正是这种深意让你的每个故事独一无二、非你莫属。

评论
热度(28)

© Sherry / Powered by LOFTER